跳至內容
傳統鞋款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:物理治療師的觀點
穿上一雙新鞋的感覺再美好不過,卻常常因為足底疼痛、小腿酸緊,或是腳跟不適而掃興。雖然傳統鞋款強調緩震和支撐,但許多設計其實扭曲了足部的自然力學,長期下來容易引發各種過度使用傷害。下面讓我從三大重點:跟高、拱墊、窄鞋頭,帶你了解原因,並教你如何挑選更健康的鞋款。 鞋履演進歷史 遠古時期,人們用動物皮革或椰子纖維編織簡單的鞋子,主要是保護腳底;到了羅馬時代,左右腳分別訂製的皮鞋(calceus)才出現,但鞋底依然僵硬、跟部稍微抬高,更多是身份象徵。19世紀橡膠硫化技術一問世,鞋底才開始變得柔韌;1920年代「sneakers」讓悄無聲息的橡膠緩震風靡一時。進入現代,鞋廠把動態控制、拱墊和明顯的跟高設計推上市場,訴求穩定與時尚,卻常忽略了足部該有的活動空間和力量發揮。 為什麼有落差(Heel-to-toe drop)的鞋會影響你的健康 有落差(Heel-to-toe drop)的鞋定義是鞋跟比前掌高出幾毫米。這造成重心自然往前傾。研究發現,跟高從5毫米升到7毫米,足底筋膜的拉扯量會增加超過60%,是引發足底筋膜炎的高危險因子。而且長期穿著抬高鞋跟,小腿肚肌肉會習慣縮短、跟腱變緊,腳踝的活動度受限,走久了容易小腿後側痠痛或跟腱發炎。 身體為了保持平衡,腰部和腹部肌肉也會跟著用力。實驗顯示,就算只是5毫米的跟高,也比平底鞋多出約25% 的腰背肌肉啟動量。久了以後,下背部就容易僵硬、疲勞感加劇,走久了還可能牽動膝蓋、臀部甚至肩頸的疼痛。 足弓支撐鞋墊的隱憂 市面上的拱墊或鞋內拱支撐主打「矯正扁平足」和「防止過度內旋」,卻也可能把壓力從跟部和前掌轉移到足弓中段,超出中段組織的負荷極限。壓力分佈與壓力中心分析顯示,拱墊會改變站立和推進時的受力節奏,增加拇趾根部與中足的壓力波動,反而容易誘發前腳掌痛(metatarsalgia)或壓力性應力反應。 窄鞋頭的限制 時下許多鞋款為了追求流線造型,把鞋頭做得又窄又短,結果壓迫腳趾,容易長出老繭、水泡和嵌甲。更糟的是,長期受壓會讓第一趾跖趾關節向外偏移,誘發拇外翻(大腳骨)。除了結構性變形,窄鞋頭還會削弱腳趾展開的能力,不僅影響平衡,也降低前掌的衝擊吸收和足內在肌的鍛鍊,讓足底筋膜和跖骨頭承受更大壓力。 常見疼痛症狀與傳統鞋款的關聯 綜合以上特點,傳統鞋裡常見的「落差+足弓支撐墊+窄鞋頭」一拍即合,容易形成這五大痛症問題: 足底筋膜炎:筋膜長期拉扯、腳趾缺乏空間活動,令肌肉組織過度疲勞 跟腱炎:小腿肌縮短,跟腱長期受拉扯發炎 前掌痛(跖骨痛):中足支撐和窄鞋頭一起把壓力逼到前掌 拇趾外翻:窄鞋頭讓大拇趾逐漸擠到鞋頭中間 小腿和腳跟痠痛:腳踝活動受限加上小腿肌縮短,小腿肌肉沒有伸展的空間 如何挑選更友善足部的鞋款 想要保護你的雙腳並維持自然的步姿,第一步是挑一雙跟差(heel-to-toe drop)低於4毫米的鞋,這樣才能促進足底筋膜有正常的繃緊與放鬆機制;再來選柔韌、有延展性的鞋底,讓足弓能夠自由收放,而非仰賴足弓支撐的鞋墊;最後選寬敞、符合腳型的鞋頭,給腳趾足夠空間展開、維持平衡和吸震。 Chiu MokCo-Founder, Urbanroot 參考文獻 Wang, M.,...
繼續閱讀…
物理治療師的足部強化全指南 踏出健康每一步
身為物理治療師,我在臨床工作中,經常見到許多患者有足底筋膜炎、拇趾外翻、膝關節痛、甚至慢性腰痛等問題。這些症狀的背後,很多時候都與「不合適的鞋子」有關。赤足鞋(barefoot shoes)模擬赤腳的感覺,讓足部肌肉重新參與站立與行走過程,恢復足部本應具備的功能。這類鞋款強調自然、簡約的結構,與傳統厚底支撐鞋截然不同。以下是赤足鞋的幾個核心特點,以及它們對身體健康的影響。 一、零落差(Zero Drop)特點:鞋跟與前腳掌高度相同,不設任何墊高或傾斜,讓腳處於自然平坦的位置。 健康益處: 傳統鞋款往往在鞋跟墊高10mm甚至更高,使人體重心前移,長期穿著容易導致骨盆前傾、腰椎過度壓力,進而引發腰痛或膝痛。赤足鞋的零落差設計,有助於:• 恢復脊椎中立排列,改善姿勢• 減少髖關節與膝關節的剪力負擔• 改善行走時的全身連動性,讓臀部與核心肌群更有效率地參與動作對於需要矯正體態、穩定核心或康復中的使用者,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設計元素。 二、寬楦頭(Wide Toe Box)特點:赤足鞋提供寬闊的前腳空間,讓腳趾可自然分開,而非被擠壓。健康益處:正常的人體腳趾應像手指一樣能夠打開與移動。然而,大部分傳統鞋款過窄,令腳趾長期受壓,逐漸造成:• 拇趾外翻• 小趾內捲(Tailor’s bunion)• 錘狀趾或爪狀趾• 足底抓地能力下降,影響平衡與步態寬楦頭讓腳趾可以張開,特別是大拇趾能回到自然的位置,這有助於:• 增強站立穩定性• 提高行走與跑步效率• 減低足底筋膜與跖趾關節壓力臨床上,我建議長期穿窄頭鞋者轉用寬楦頭鞋款時,可搭配腳趾分離訓練及足部激活運動,效果更佳。 三、薄鞋底(Thin Outsole)特點赤足鞋的鞋底通常厚度介於3-6mm,不含額外墊層或避震設計,強調地面回饋。健康益處:當我們穿著厚底鞋時,腳底與地面之間的接觸感會被大大削弱,身體對姿勢變化的反應時間變慢。而薄鞋底可:• 提供即時的地面感覺(proprioceptive feedback)•...
繼續閱讀…